扁形电缆在高压环境下运行时,由于电场分布、热效应、机械应力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,可能引发一系列绝缘和结构问题,影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。以下是具体问题及分析:
一、电场集中与局部放电(PD)
电场畸变
边缘效应:扁形电缆的扁平结构导致导体边缘电场强度显著高于中心区域(电场畸变率可达2-3倍),易引发局部放电。
屏蔽层缺陷:若内屏蔽层与导体接触不良(接触电阻>0.5 Ω)或外屏蔽层表面粗糙(Ra>3.2 μm),电场集中现象加剧,PD阈值降低。
局部放电的危害
绝缘劣化:PD产生的活性气体(如O₃、NOₓ)和带电粒子会腐蚀绝缘材料,形成电树枝(Electrical Treeing),导致绝缘电阻下降至初始值的10%-20%。
监测难度:扁形电缆的紧凑结构可能屏蔽PD信号,传统高频电流法(HFCT)检测灵敏度降低,需结合特高频法(UHF)或超声波法(AE)进行综合监测。
二、绝缘老化与击穿
电老化
电树枝化:在高压电场作用下,绝缘层内可能形成树枝状放电通道(电树枝),其生长速度与电场强度呈指数关系(如电场强度从20 kV/mm增至30 kV/mm时,生长速度提升10倍)。
水树枝化:若绝缘层含水分(如湿度>80%),水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水树枝,导致绝缘击穿场强降低30%-40%。
热老化
温升效应:高压电缆的介质损耗(tanδ)和导体电阻(R)随温度升高而增大,导致温升进一步加剧(如XLPE电缆在100℃下的介质损耗是20℃时的5倍)。
热寿命模型:根据Arrhenius方程,绝缘材料在高温下的寿命(L)与温度(T)满足 ,其中 为活化能(XLPE的 kJ/mol),温度每升高10℃,寿命缩短一半。
击穿机制
本征击穿:当电场强度超过绝缘材料的本征击穿场强(如XLPE为25-30 kV/mm)时,发生瞬间击穿。
沿面放电:在扁形电缆的扁平表面,若存在污秽或潮湿,可能引发沿面闪络(Flashover),其击穿场强仅为空气击穿场强(3 kV/mm)的1/3-1/2。
三、机械应力与结构损伤
电磁力作用
短路电流冲击:高压系统短路时,导体承受巨大电磁力(如10 kA短路电流产生的电磁力可达10⁴ N/m),可能导致扁形电缆导体变形或绝缘层开裂。
振动疲劳:在动态应用场景(如风电、轨道交通),电缆需承受反复弯曲和振动,导致绝缘层与导体之间产生微动磨损(Fretting Wear),形成局部放电通道。
弯曲应力
四、环境因素影响
湿度与水分侵入
吸湿性:聚乙烯(PE)和交联聚乙烯(XLPE)的吸湿率较低(<0.01%),但在潮湿环境中(如海上风电),水分可能通过护套缺陷或端部密封不良侵入绝缘层,引发水树枝化。
阻水措施失效:若阻水层(如膨胀带)吸水膨胀不充分或护套破损,水分侵入时间可能缩短至1-2年(设计寿命通常为10年以上)。
化学腐蚀
酸碱环境:在化工企业或沿海地区,绝缘层可能接触酸碱溶液(如pH<2或>12),导致聚乙烯(PE)和乙丙橡胶(EPR)发生化学降解(体积电阻率下降至初始值的10%-30%)。
盐雾腐蚀:盐雾环境(如海上平台)中,金属护套(如镀锌钢带)可能因腐蚀穿孔,导致水分和氯离子侵入绝缘层,加速电化学腐蚀。
紫外线辐射
外护套老化:在户外暴露场景(如太阳能电站),紫外线(UV)辐射可能导致外护套(如PVC)发生光氧化降解,表面龟裂(裂纹深度>0.2 mm时,护套防护性能失效)。
抗UV改性:通过添加碳黑(含量2%-3%)或UV吸收剂(如苯并三唑),可提升外护套的抗UV性能(耐候性提升至5年以上)。
五、制造与安装缺陷
绝缘层偏心
偏心度影响:若绝缘层偏心度>10%(即最薄处厚度<设计厚度的90%),最薄处电场强度可能超过平均值的1.5倍,导致局部击穿风险显著增加。
在线检测:采用X射线或超声波测厚仪可检测绝缘层偏心度,偏心度>5%时需返工处理。
接头制作不良
压接工艺:高压电缆接头若压接不牢(接触电阻>50 μΩ),可能导致接头处温升过高(ΔT>30℃),加速绝缘老化。
密封失效:接头密封不良(如IP等级<IP67)可能导致水分侵入,引发局部放电或沿面闪络。
六、案例分析:高压扁形电缆故障实例
海上风电电缆故障
优化电缆路由设计,增大弯曲半径至6倍外径;
采用阻水层+金属护套双重防护,提升护套密封性能;
升级PD监测系统(检测阈值降至1 pC),实现实时预警。
弯曲半径过小(实际弯曲半径<4倍外径),导致绝缘层开裂;
护套密封不良,海水侵入引发水树枝化;
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灵敏度不足(检测阈值>5 pC),未能提前发现缺陷。
问题:某海上风电场35 kV扁形电缆运行3年后发生击穿,故障点位于电缆中部弯曲段。
原因:
改进:
轨道交通牵引电缆故障
更换为抗UV改性ETFE护套,提升耐候性;
采用预扭工艺(扭转角度120°/m),均匀电磁力分布;
增加振动缓冲层(如硅橡胶),减少微动磨损。
频繁振动导致导体与绝缘层界面剥离,形成微动磨损;
护套材料(PVC)抗UV性能不足,表面龟裂后水分侵入;
未进行预扭设计,弯曲时电磁力分布不均。
问题:某地铁线路1500 V直流扁形电缆运行5年后出现局部放电超标(PD>10 pC),导致绝缘击穿。
原因:
改进:
总结
扁形电缆在高压环境下可能面临以下核心问题:
电场集中与局部放电:边缘效应、屏蔽层缺陷导致PD,引发绝缘劣化;
绝缘老化与击穿:电老化、热老化及水树枝化降低绝缘性能;
机械应力损伤:电磁力、弯曲应力及振动导致结构破坏;
环境因素侵蚀:湿度、化学腐蚀及紫外线加速绝缘降解;
制造与安装缺陷:绝缘偏心、接头密封不良埋下故障隐患。
解决方案:
优化电缆结构设计(如预扭、分层屏蔽);
选用高性能材料(如纳米复合XLPE、抗UV护套);
严格控制制造工艺(如三层共挤、精确压接);
加强运行监测(如PD在线监测、温升预警);
完善环境防护(如阻水层、金属护套)。
通过系统性改进,可显著提升高压扁形电缆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