裸铜绞线生产过程中,温度控制是确保产品性能(如导电性、机械强度、表面质量)的核心环节,贯穿拉丝、退火、绞线等关键工序。以下是各环节的温度控制要点及技术依据:
一、拉丝工序:冷加工中的温度管理
1. 温度控制目标
避免过热:拉丝时铜与模具摩擦产生热量,若温度过高(>80℃),会导致:
铜表面氧化(生成Cu₂O,电阻率上升);
模具磨损加剧(PCD模具耐温≤600℃,但长期高温会降低硬度);
单丝直径波动(热膨胀导致尺寸超差)。
典型控制范围:模具出口温度≤60℃,铜杆入口温度≤40℃(室温)。
2. 关键控制措施
润滑冷却系统:
模具入口:高压喷淋(压力0.2-0.3MPa),直接冷却铜杆与模具接触面;
模具出口:雾化喷淋(压力0.1-0.15MPa),避免液体残留导致氧化。
冷却介质:水溶性拉丝液(浓度3%-5%),含极压添加剂(如氯化石蜡)以减少摩擦。
喷淋方式:
设备设计优化:
选用分段式拉丝模盒,每道次独立冷却,防止热量累积;
模具材质:PCD(聚晶钻石)或天然钻石,导热系数高(PCD导热率≈700W/m·K),利于散热。
3. 温度监测与调整
在线监测:
红外测温仪(精度±1℃)实时监测模具出口温度,超温时自动增加喷淋流量;
温度-张力联动控制:温度升高时,系统自动降低拉丝速度(如从10m/s降至8m/s)以减少摩擦热。
离线验证:
每2小时用点温计测量铜杆表面温度,确保≤40℃;
截取单丝进行金相分析,检查氧化层厚度(应≤0.5μm)。
二、退火工序:温度精准控制的核心环节
1. 温度控制目标
软态单丝:
退火温度400-450℃,保温时间2-3秒,使铜晶粒再结晶,抗拉强度降至392MPa以下,延伸率≥25%。
半硬态单丝:
退火温度300-350℃,保温时间1-2秒,部分消除冷加工硬化,抗拉强度400-450MPa,延伸率15%-20%。
温度偏差影响:
温度过低(<380℃):再结晶不完全,单丝发脆,绞线时易断股;
温度过高(>480℃):晶粒粗大,单丝变软,绞线后易松散。
2. 关键控制技术
连续退火炉设计:
炉内通入氮气(纯度≥99.99%),氧含量≤50ppm,防止铜氧化;
炉口设置密封辊,减少空气进入。
电加热:采用硅碳棒或电阻丝,温度均匀性±5℃;
燃气加热:配备比例调节阀,通过氧含量分析仪(检测范围0-25%)控制燃烧效率。
加热方式:
气氛保护:
温度分区控制:
预热区(150-200℃):缓慢升温,避免热应力导致单丝变形;
退火区(400-450℃):核心控温段,采用PID调节(比例带5%-10%,积分时间1-2分钟);
冷却区(≤100℃):风冷或水冷,快速终止再结晶过程,防止晶粒异常长大。
3. 温度监测与校准
在线监测:
热电偶(K型或S型)多点布置(每500mm一个测温点),实时反馈温度至PLC系统;
红外测温仪辅助监测炉内温度分布,确保无局部过热。
离线校准:
每月用标准温度计(精度±0.5℃)校准热电偶,偏差超±3℃时更换;
每批次退火后取样测试单丝硬度(HV≤80为合格),验证温度控制效果。
三、绞线工序:温度辅助控制
1. 温度控制目标
减少摩擦生热:绞线时股线与绞弓、压模摩擦,温度升高可能导致:
铜表面氧化(尤其无涂层时);
绞线直径膨胀(热膨胀系数α=16.5×10⁻⁶/℃),影响尺寸精度。
典型控制范围:绞线机出口温度≤50℃,环境温度20-30℃。
2. 关键控制措施
设备降温设计:
绞弓采用空心结构,内部通循环冷却水(流量2-3L/min),降低接触面温度;
压模材质:硬质合金(YG8),导热系数低(≈80W/m·K),减少热量传递。
工艺优化:
降低绞线速度(如从15m/s降至12m/s),减少单位时间摩擦热;
选用低摩擦系数涂层(如聚四氟乙烯)的收线盘,减少绞线与盘具摩擦。
3. 温度监测与调整
在线监测:
红外测温仪监测绞线出口温度,超温时自动启动冷却风扇(风速2-3m/s);
温度-速度联动控制:温度升高时,系统优先降低绞线速度,其次增加冷却风量。
离线验证:
每班测量绞线直径3次(取平均值),验证热膨胀影响(直径偏差应≤±1%);
用表面粗糙度仪(Ra≤0.8μm)检测绞线表面,确保无氧化或划伤。
四、行业温度控制标准与案例
1. 国家标准要求
GB/T 3956-2008:
规定裸铜绞线20℃时直流电阻率≤0.017241Ω·mm²/m,温度控制偏差需确保电阻率波动≤±2%。
GB/T 4909.3-2009:
要求退火后单丝抗拉强度偏差≤±5%,需通过精准温度控制实现。
2. 企业应用案例
远东电缆:
退火炉采用分区控温技术,温度均匀性±3℃,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.5%;
拉丝机配备智能冷却系统,单丝氧化层厚度≤0.3μm,满足高压电缆使用要求。
亨通光电:
绞线机出口温度实时监控,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工艺参数,绞线松散率降低至0.2%以下。
总结
裸铜绞线生产中的温度控制需遵循“拉丝防过热、退火精控温、绞线降摩擦”原则,通过设备设计(如冷却系统、分区控温炉)、工艺优化(如速度联动、气氛保护)和监测校准(如红外测温、硬度测试)实现。企业应建立温度控制SOP(标准作业程序),例如:
拉丝工序:模具出口温度≤60℃,每2小时点检;
退火工序:温度均匀性±5℃,每月校准热电偶;
绞线工序:出口温度≤50℃,每班测量直径3次。
通过精细化温度管理,可显著提升产品性能稳定性,降低不良率(目标≤0.5%)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