铠装层作为电缆的关键保护结构,其局部损伤可能引发机械防护失效、腐蚀加速甚至系统故障。以下是针对铠装层局部损伤的修复方法及操作要点,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:
一、损伤评估与分类
损伤类型识别
划痕/压痕:表面金属变形但未断裂,需检测深度是否超过铠装层厚度的30%。
局部断裂:钢带或钢丝完全断开,需评估断裂长度及周边金属疲劳情况。
腐蚀穿孔:因环境侵蚀导致金属损耗,需测量孔洞直径及边缘腐蚀程度。
修复必要性判断
损伤位于直埋段或垂直敷设段时,需优先修复以防止机械应力集中。
损伤靠近接头或终端时,必须修复以避免电场畸变引发局部过热。
二、修复材料选择
金属修补片
材质匹配:优先选用与原铠装层同材质的金属片(如镀锌钢带、不锈钢带),避免电化学腐蚀。
厚度要求:修补片厚度应≥原铠装层厚度,例如3×240电缆铠装层厚度通常为0.5mm,修补片需≥0.6mm。
专用修补胶
环氧树脂体系:选择双组份环氧胶,固化后邵氏硬度≥85D,拉伸强度≥30MPa。
聚氨酯胶:适用于潮湿环境,需确认其耐水解性能(如通过ISO 188测试)。
机械固定件
不锈钢铆钉:直径2.5~3.0mm,长度需穿透铠装层并留出5mm余量。
压接套管:用于钢丝铠装修复,需通过IEC 60352-2标准拉力测试。
三、分步修复流程
表面预处理
清洁:用砂纸(120目)打磨损伤区域及周边20mm范围,去除氧化层和污物。
除锈:对腐蚀区域喷涂除锈剂(如磷酸盐转化膜),待反应10分钟后清水冲洗并干燥。
金属修补片安装
钢带铠装:每隔50mm用铆钉固定,铆钉间距误差≤2mm。
钢丝铠装:用压接套管连接断裂钢丝,压接力需达到设备额定值的90%。
裁剪:按损伤形状裁剪修补片,边缘做45°倒角处理。
定位:将修补片覆盖损伤区,确保与原铠装层重叠≥15mm。
固定:
密封处理
涂胶:在修补片边缘及铆钉/压接点涂抹专用胶,形成连续密封层。
包覆:用热缩管(收缩比3:1)包裹修复区,加热至120℃使管材紧密贴合。
防护增强
防腐涂层:在修复区喷涂锌基涂层(干膜厚度≥60μm),或缠绕防腐胶带(覆盖宽度≥50mm)。
机械保护:对直埋段修复区,加装玻璃钢护套(厚度≥2mm),护套与电缆间隙填充砂浆。
四、修复后检测与验证
外观检查
确认修补片平整无翘边,铆钉/压接点无松动,热缩管无气泡或褶皱。
电气性能测试
绝缘电阻:用500V兆欧表测量修复区对地绝缘,阻值应≥100MΩ。
局部放电:在1.5U₀电压下(U₀为电缆额定电压),检测修复区局部放电量≤5pC。
机械性能验证
弯曲试验:对修复电缆进行±90°弯曲(弯曲半径15D),检查修补片是否开裂。
拉力测试:对钢丝铠装修复段施加额定拉断力的70%,持续5分钟无滑脱。
五、特殊场景处理方案
水下电缆修复
采用水下专用环氧胶(固化时间≤4小时),配合不锈钢抱箍固定修补片。
修复后需进行24小时水压试验(压力1.5倍设计水深)。
高温环境修复
选用耐温200℃的硅橡胶修补材料,铆钉改用镍基合金材质。
修复区需加装云母带隔热层(厚度≥1mm)。
爆炸危险区域修复
使用防爆型热风枪进行热缩管收缩,修复工具需通过ATEX认证。
修补片接地电阻应≤0.1Ω。
六、预防性维护建议
定期巡检:每季度用红外热像仪检测铠装层温度异常,结合局部放电监测定位早期损伤。
防腐处理:对盐碱地敷设电缆,每2年补涂一次防腐漆,并安装阴极保护装置。
机械保护:在电缆转弯处加装橡胶护套,避免与尖锐物体直接接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