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缆运行工况恶劣主要表现在环境因素、机械应力、电气过载、安装缺陷及生物侵蚀等方面,这些因素会加速电缆绝缘老化、金属护层腐蚀或机械损伤,进而引发短路、接地故障甚至火灾。以下是具体表现及影响分析:
一、环境因素导致的恶劣工况
高温与热老化
表现:电缆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(如锅炉房、炼钢厂附近),或因电流过载导致导体发热,使绝缘材料(如交联聚乙烯、橡胶)加速热老化。
影响:绝缘层变脆、开裂,介电强度下降,易引发击穿。例如,交联聚乙烯电缆在100℃下运行,寿命可能缩短至设计值的1/5。
案例:某化工厂电缆因靠近高温管道,运行3年后绝缘电阻从1000MΩ降至50MΩ,导致相间短路。
潮湿与水浸
表现:电缆敷设于地下、隧道或沿海地区,长期受地下水、雨水或海水侵蚀,导致绝缘层吸潮或护套破损。
影响:水分侵入后,绝缘电阻降低,易引发漏电或闪络。例如,聚乙烯绝缘电缆在潮湿环境下介电强度可下降30%。
案例:某沿海变电站电缆沟进水,3根10kV电缆因绝缘受潮发生接地故障,造成区域停电。
化学腐蚀
表现:电缆敷设于化工厂、垃圾处理场等腐蚀性环境,或接触酸碱溶液、盐雾,导致金属护层(如铅套、铝套)或外护套(如聚氯乙烯)腐蚀。
影响:金属护层穿孔引发接地故障,外护套破损导致绝缘暴露。例如,铅套电缆在酸性环境中腐蚀速率可达0.1mm/年。
案例:某电镀厂电缆因接触硫酸溶液,铅护层3年内完全腐蚀,导致电缆烧毁。
紫外线与臭氧老化
表现:户外电缆长期暴露在阳光下,紫外线破坏外护套分子结构,同时臭氧(由电气放电产生)加速橡胶类绝缘老化。
影响:外护套开裂、绝缘层粉化,降低防护性能。例如,聚氯乙烯护套在紫外线照射下,寿命可能缩短至5年(设计值20年)。
案例:某山区输电线路电缆因未采用抗紫外线护套,运行8年后外护套大面积开裂。
二、机械应力导致的恶劣工况
外力挤压与碰撞
表现:电缆敷设于道路下方、建筑工地附近,或受重物(如车辆、设备)碾压、撞击,导致护套破损或导体变形。
影响:护套破损引发水分侵入,导体变形导致局部过热。例如,电缆被车辆碾压后,绝缘电阻可能从1000MΩ降至10MΩ以下。
案例:某城市道路电缆因施工车辆碾压,3处护套破损,导致相间短路。
频繁弯曲与振动
表现:电缆用于移动设备(如起重机、电梯)或敷设于振动环境(如桥梁、铁路),长期受弯曲应力或周期性振动。
影响:绝缘层与导体间产生间隙,引发局部放电。例如,频繁弯曲的电缆在弯曲半径小于15倍外径时,寿命可能缩短至1/3。
案例:某港口起重机电缆因频繁弯曲,运行2年后绝缘层出现裂纹。
安装张力过大
表现:电缆敷设时牵引力超过允许值(如交联聚乙烯电缆最大牵引力≤27kN),导致导体拉伸或绝缘层内部损伤。
影响:导体电阻增加,绝缘层微观裂纹引发电树老化。例如,牵引力超标30%时,电缆寿命可能缩短50%。
案例:某长距离电缆敷设时牵引力失控,导致5处导体拉伸,运行1年后相继故障。
三、电气过载与谐波导致的恶劣工况
长期过载运行
表现:电缆载流量超过设计值(如10kV电缆额定载流量400A,实际运行500A),导致导体温度过高。
影响:绝缘材料加速热老化,护套碳化。例如,导体温度每升高10℃,绝缘寿命缩短50%。
案例:某工业园区电缆因长期过载,运行3年后绝缘层碳化,引发相间短路。
谐波电流影响
表现:非线性负载(如变频器、电弧炉)产生谐波电流,导致电缆集肤效应加剧,附加损耗增加。
影响:导体温度升高,绝缘介质损耗增大。例如,5次谐波含量20%时,电缆附加损耗可能增加30%。
案例:某钢铁厂电缆因谐波电流过大,运行2年后绝缘介质损耗因数从0.002升至0.01,引发局部放电。
四、安装与维护缺陷导致的恶劣工况
接头工艺不良
表现:电缆中间接头或终端头制作时,绝缘处理不当(如半导电层剥离损伤、应力锥安装错位),导致电场集中。
影响:接头局部放电,引发绝缘击穿。例如,接头制作缺陷可能导致放电电压降低至额定值的60%。
案例:某变电站电缆接头因应力锥安装错位,运行1年后发生爆炸。
金属护层接地不良
表现:单芯电缆金属护层未两端接地或接地电阻过大,导致感应电压过高(可能达数百伏)。
影响:护层电晕放电,加速护层腐蚀。例如,接地电阻>10Ω时,护层感应电压可能超过50V。
案例:某长距离电缆因护层接地不良,运行5年后护层穿孔,导致电缆烧毁。
五、生物侵蚀导致的恶劣工况
白蚁与啮齿动物破坏
表现:电缆敷设于白蚁活跃区(如南方潮湿地区)或鼠患严重场所,外护套被啃食。
影响:护套破损引发水分侵入,导致绝缘故障。例如,白蚁啃食后,电缆故障率可增加3倍。
案例:某南方变电站电缆因白蚁侵蚀,运行2年后10处护套破损,导致接地故障。
真菌与霉菌生长
表现:电缆长期处于潮湿、通风不良环境(如电缆沟、隧道),表面滋生真菌或霉菌。
影响:霉菌分泌物腐蚀金属护层,降低绝缘性能。例如,某些霉菌可使绝缘电阻下降至设计值的1/10。
案例:某地下电缆沟因通风不良,电缆表面霉菌滋生,运行3年后绝缘电阻从1000MΩ降至100MΩ。
六、改进措施建议
环境控制:采用抗紫外线、防腐蚀外护套(如低烟无卤阻燃护套),敷设于干燥、通风环境,或加装防水、防潮装置。
机械保护:使用电缆桥架、穿管或埋地敷设,避免外力挤压;对移动设备电缆采用高柔性设计,控制弯曲半径。
电气优化:合理选择电缆截面,避免长期过载;加装谐波滤波器,降低谐波电流影响。
安装规范:严格按工艺要求制作接头,确保金属护层可靠接地;施工后进行绝缘电阻、局部放电测试。
生物防治:在白蚁活跃区采用防蚁电缆,或敷设前进行药物处理;定期清理电缆沟,保持干燥通风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