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.7kV电缆厚度不均匀时,需从原材料、挤出工艺、模具、冷却系统、操作规范五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调整修复,具体如下:
一、原材料控制
杂质处理
原料预干燥处理(105℃烘干4小时以上),确保含水率≤0.1%。
使用高精度过滤装置(如120目以上筛网)去除杂质。
选用分子量分布均匀、熔体流动速率稳定的塑料原料(如交联聚乙烯XLPE)。
问题:原料中水分、杂质或挥发性物质在挤出时挥发,导致绝缘层气泡或鼓包。
修复:
添加剂配比
问题:添加剂分散不均或与基体树脂相容性差,导致局部流变性能不一致。
修复:优化添加剂配方(如硅酮母粒、抗氧剂),确保分散均匀性。
二、挤出工艺优化
温度梯度控制
分段设置挤出机温度(如塑化段温度提升5~8℃),确保温度梯度稳定在±3℃以内。
避免局部温度过高(如模头温度超过220℃),防止材料分解。
问题:挤出机温度波动导致塑料流动性变化,引发厚度不均。
修复:
挤出速度匹配
联动控制系统同步牵引与挤出速度(误差≤0.5%),确保线速度稳定。
根据导体截面调整挤出量(如3×400mm²电缆需保持挤出量在15~20kg/min)。
问题:挤出速度过快导致塑料未均匀分布,形成表面凹凸。
修复:
三、模具设计与维护
模具选配
更换高精度模具,确保模芯与模套间隙均匀(误差≤0.05mm)。
定期检测模具磨损情况(每季度一次),及时更换磨损模具。
问题:模具设计不合理(如模芯与模套间隙不均)或磨损,导致压力分布不均。
修复:
模具清洁
每次生产前清洁模具,去除残留物。
起车时调整模套温度,防止过热焦烧。
问题:模具表面残留杂质或焦烧物,导致局部挤出不畅。
修复:
四、冷却系统调整
分段冷却
采用分段冷却系统,第一段水温≤25℃,后续段逐步升温至40℃。
确保冷却水流量充足(如3×400mm²电缆需保持水流速≥2m/s)。
问题:冷却水温度过高或距离不足,导致塑料收缩不均。
修复:
梯度冷却法
避免直接使用冷水冷却,采用梯度降温(如从80℃逐步降至室温)。
冷却后进行应力释放处理(如自然放置24小时)。
问题:急速降温导致内部应力集中,引发表面鼓包。
修复:
五、操作规范与检测
在线测径仪校准
问题:测径仪误差导致外径控制失效。
修复:每日用标准棒校准测径仪,误差超0.02mm立即调整。
半成品外径控制
严格控制导体绞合张力(误差≤5%),确保外径均匀。
绝缘层挤出后进行在线检测,剔除不合格品。
问题:导体或绝缘层外径波动大,影响后续挤出。
修复:
修复后检测
绝缘层最薄点厚度≥标称值的90%(如8.7kV电缆绝缘层标称4.5mm,最薄点≥4.05mm)。
局部放电量≤5pC(高压测试时)。
温升试验在额定电流下接头温升≤导体允许值(如交联聚乙烯电缆为35℃
修复标准: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