铠装层在电缆沟中的排列规则需综合考虑机械保护、散热性能、电磁干扰及施工维护等因素,以确保电缆长期稳定运行。以下是针对电缆沟中铠装层排列的系统性规则及操作要点:
一、排列原则
机械防护优先
铠装层应朝向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方向,例如电缆沟壁、重物堆放区或车辆通行路径。
对于直埋段电缆沟,铠装层需统一朝外(远离沟底中心),以抵御土壤压力及石块冲击。
散热与通风优化
铠装层间需保留间隙(≥电缆直径的1/5),避免密集排列导致热量积聚。
多层电缆沟中,上层电缆铠装层与下层电缆绝缘层间距应≥100mm,防止热辐射叠加。
电磁干扰控制
高压电缆(≥110kV)与低压控制电缆分层敷设,高压电缆铠装层接地需独立,避免感应电压干扰。
三相电缆应按“A-B-C”相序排列,铠装层接地线连接点间距≤50m,减少环流损耗。
二、分层排列规则
单层电缆沟
单根电缆:铠装层朝向沟壁侧,电缆中心距沟壁≥150mm。
多根电缆并排:铠装层交替朝向左右两侧,相邻电缆间距≥电缆直径的2倍。
示例:3×240mm²铠装电缆并排时,间距应≥240mm(电缆直径约60mm,2倍为120mm,但实际需考虑弯曲余量)。
多层电缆沟
上层电缆:铠装层朝下,避免上方落物直接冲击。
中层电缆:铠装层朝两侧,平衡机械应力。
下层电缆:铠装层朝上,但需加装橡胶垫层(厚度≥10mm)缓冲压力。
层间间距:上下层间距≥300mm,同层电缆间距≥150mm。
三、特殊场景排列要求
转弯段处理
电缆弯曲半径需≥15倍电缆直径(如240mm²电缆弯曲半径≥900mm)。
铠装层在弯曲外侧需预留松弛量(弯曲段长度增加5%~10%),防止拉伸断裂。
转弯处加装玻璃钢护套(厚度≥2mm),护套与电缆间隙填充砂浆。
接头区域排列
接头两侧1m范围内铠装层需用不锈钢扎带固定,间距≤200mm。
接头盒下方加装支撑架,避免铠装层受力导致接头松动。
交叉跨越处理
不同电压等级电缆交叉时,高压电缆铠装层在下,低压电缆在上,交叉间距≥200mm。
交叉点用防火隔板(耐火极限≥1h)分隔,防止火灾蔓延。
四、接地与固定规范
铠装层接地
每段电缆铠装层需独立接地,接地电阻≤4Ω(土壤电阻率高地区可放宽至10Ω)。
接地线采用多股铜导线(截面积≥25mm²),与铠装层连接点需镀锡处理。
固定方式
直线段:每隔1.5m用镀锌钢制卡子固定,卡子与铠装层接触面需涂导电膏。
斜坡段:固定间距缩短至1m,并加装防滑垫片(厚度≥3mm)。
垂直段:每层电缆用抱箍固定,抱箍内径与电缆外径间隙≤5mm。
五、标识与维护要求
标识管理
铠装层朝向用箭头标牌标注,标牌间距≤20m。
不同回路电缆用色带区分(如A相红色、B相黄色、C相绿色)。
定期检查
每季度检查铠装层固定件是否松动,接地线连接是否可靠。
每年用红外热像仪检测铠装层温度异常,局部温升≥10℃时需排查原因。
六、典型错误案例与纠正
错误场景 | 后果 | 纠正措施 |
---|---|---|
铠装层全部朝同一方向 | 局部应力集中导致铠装层断裂 | 交替朝向左右两侧,弯曲段预留松弛量 |
多层电缆沟层间距不足 | 热量积聚引发绝缘老化 | 上下层间距≥300mm,加装通风孔 |
接地线截面积不足 | 感应电压导致人员触电 | 接地线截面积≥25mm²,定期测试接地电阻 |
交叉跨越未用防火隔板 | 火灾蔓延至其他回路 | 交叉点加装耐火极限≥1h的隔板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