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KV高压电缆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因多种因素导致故障,根据故障表现和成因,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,并附上具体特征与影响分析:
一、按故障电阻特性分类
1. 低阻故障
定义:故障点绝缘电阻降低至接近或略高于电缆特性阻抗(通常<100Ω)。
成因:
电缆导体与屏蔽层或金属护套短路(如制作工艺缺陷、机械损伤导致绝缘破损)。
长期过载运行导致绝缘老化,形成碳化通道。
特征:
故障点电阻低,电流大,易引发过热甚至火灾。
测试时可用电桥法或低压脉冲法直接定位。
影响:导致短路跳闸,影响供电连续性。
2. 高阻故障
定义:故障点绝缘电阻显著高于低阻故障(通常>100Ω),但未完全击穿。
细分类型:
高阻泄漏故障:绝缘存在微小缺陷,电流通过缺陷处缓慢泄漏。
高阻闪络故障:绝缘缺陷在高压下击穿,产生瞬时放电(闪络),但无法维持持续电流。
成因:
绝缘受潮、老化或机械损伤导致局部绝缘性能下降。
电缆头制作工艺不良,如应力锥安装不到位。
特征:
故障点电阻高,常规测试难以直接定位,需通过冲击高压使故障点击穿后检测。
闪络故障可能伴随放电声、光或电磁干扰。
影响:导致间歇性停电或电压波动,长期运行可能引发绝缘进一步劣化。
3. 开路故障
定义:电缆导体连续性中断(如断线)。
成因:
电缆受外力拉扯或弯曲过度导致导体断裂。
电缆中间接头制作不良,接触电阻过大引发过热熔断。
特征:
测试时反射波为正脉冲(与低阻故障的负脉冲相反)。
可用低压脉冲法直接定位断点。
影响:导致完全停电,需更换电缆段或修复接头。
二、按故障表现形式分类
1. 短路故障
定义:电缆不同相导体之间或导体与金属护套之间直接短路。
成因:
绝缘层被外力破坏(如挖掘、动物啃咬)。
电缆头制作时相间距离不足,导致爬电或击穿。
特征:
故障点电阻极低,电流极大,可能引发保护装置动作。
测试时可用电桥法或低压脉冲法定位。
影响:导致相间短路跳闸,可能引发设备损坏或火灾。
2. 接地故障
定义:电缆导体与大地或金属护套之间形成导电通路。
细分类型:
单相接地:一相导体接地,其他两相电压升高至线电压。
多相接地:两相或三相导体同时接地。
成因:
绝缘层老化、受潮或机械损伤导致对地击穿。
电缆敷设环境恶劣(如潮湿、腐蚀性气体)。
特征:
故障点电阻可能较高(高阻接地)或较低(低阻接地)。
测试时可用跨步电压法或声测法定点。
影响:导致非故障相电压升高,可能引发绝缘击穿,扩大故障范围。
3. 闪络故障
定义:绝缘在高压下击穿产生瞬时放电,但无法维持持续电流。
成因:
绝缘层存在微小缺陷(如气隙、杂质)。
电缆头制作时表面不光滑,导致电场集中。
特征:
放电时产生声、光或电磁干扰,但故障点电阻高。
需通过冲击高压使故障点击穿后检测。
影响:导致间歇性停电或电压波动,长期运行可能引发绝缘老化。
三、按故障位置分类
1. 电缆本体故障
定义:故障发生在电缆主绝缘或导体部分。
成因:
绝缘老化、受潮或机械损伤。
电缆制造缺陷(如绝缘层偏心、杂质)。
特征:
故障点可能位于电缆直线段或弯曲处。
需通过预定位和精确定点确认位置。
影响:需截断电缆更换故障段,修复成本较高。
2. 电缆接头故障
定义:故障发生在电缆中间接头或终端头。
成因:
接头制作工艺不良(如压接不紧、密封不严)。
接头运行环境恶劣(如潮湿、高温)。
特征:
故障点通常位于接头处,易通过红外热成像或局部放电检测发现。
修复时需重新制作接头。
影响:接头故障可能导致接触不良、过热或绝缘击穿。
3. 电缆附件故障
定义:故障发生在电缆附件(如应力锥、绝缘套管)。
成因:
附件安装不当(如应力锥未推到位)。
附件材料老化或质量缺陷。
特征:
故障点可能伴随局部放电或过热现象。
需通过局部放电检测或解体检查确认。
影响:附件故障可能导致电场分布不均,引发绝缘击穿。
四、故障类型与检测方法的对应关系
| 故障类型 | 常用检测方法 |
|---|---|
| 低阻故障 | 电桥法、低压脉冲法 |
| 高阻泄漏故障 | 冲击高压闪络法、二次脉冲法 |
| 高阻闪络故障 | 声测法、声磁同步法 |
| 开路故障 | 低压脉冲法 |
| 接地故障 | 跨步电压法、声测法 |
| 闪络故障 | 冲击高压闪络法、局部放电检测仪 |
| 电缆接头故障 | 红外热成像仪、局部放电检测仪 |
| 电缆附件故障 | 局部放电检测仪、解体检查 |


